近期,在办理的几起网络诈骗案件中,通过与犯罪嫌疑人的会见交流,我总能在字里行间读到一些涉事年轻人的挣扎:刚毕业的小阳,合法工资在一线城市的房租面前捉襟见肘,却靠灰色交易给老家父亲凑齐医药费;农村出来的小曾,在沿海城市某鞋厂日复一日劳动数十载,仍无法交上县城一套商品房的首付,而"跑分"一年就摸到了购房门槛;还有某大学的毕业生小王,曾坚信"寒窗苦读能改变命运",却在同学晒出的"快钱"账单前动摇,最终误入歧途,陷入窘境。
这些故事像一根根刺,扎在每个涉案年轻人的心上,也刺痛着社会的神经。法律的底线不容模糊,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突破规则的借口——这无疑是铁律。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,若纵容"生活所迫"的辩解,规则的堤坝终将溃决,最终伤害的是更多普通人的安全与公平。小阳的父亲需要医疗费,小曾想给家人一个家,小王渴望更快实现价值,这些诉求本身或许并无不妥,但他们选错了路径,触碰了红线,必须为此承担法律责任,这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。
然而,当法律的刚性遭遇现实的褶皱,这些案例也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更深层的社会肌理,值得我们深思:小阳的工资单上,合法劳动的回报与基本生活需求之间的鸿沟,是否揭示了需要关注的课题?小曾十年的劳动价值,为何在巨大的现实反差面前显得如此脆弱?当"踏实努力"在某些领域或特定阶段显得回报漫长,又会有多少年轻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?
法律的价值,从来不止于惩戒。它更是社会运行的“预警器”和“指针”。 当部分年轻人感觉通过合法努力实现向上流动面临现实挑战,当“勤劳致富”的信念在一些“快钱”诱惑前受到冲击,法律的惩戒与警示,正是推动相关部门审视制度漏洞、完善社会保障、拓宽合法上升渠道的重要契机。它用最严肃的方式告诉我们:有些漏洞必须修补,有些失衡必须纠正。令人欣慰的是,近年来,各级政府持续在优化收入分配结构、加大住房保障力度、规范就业市场、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等方面发力,努力为年轻人创造更公平、更有希望的奋斗环境。 法律的威严,不仅在于让越界者付出代价,更在于推动社会肌体的自我修复与完善。
真正的法治社会里,法律是双重的存在。它首先是冰冷的红线,划清不可逾越的边界,让每个触碰者付出应有代价,这是维护秩序的底线,不容置疑。它更应是温热的指针,引导社会去持续改善那些可能滋生“铤而走险”冲动的土壤。让毕业生的合法收入更能匹配生活成本,让工人的长久付出更能换来生活的安稳与尊严,让寒窗苦读的每一步都能踩在更坚实的土地上——这同样是法律深层的追求与价值导向。
沉思案件,心情依旧起伏。这些涉嫌犯罪的年轻人终将为自己的选择承担法律后果,这是法治威严的彰显。但比惩戒更深远的意义在于,透过这些令人扼腕的故事,我们更应清晰地认识到:法律的终极意义,是让“好好生活”成为无需冒险的日常,让每个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合理期待,都能在阳光下的规则之内找到实现的通途。 这需要法律持续完善其“指针”功能,需要政府精准施策改善民生土壤,需要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,也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崇尚劳动、尊重规则的良好风尚。只有在法治的坚实保障下,在多方共同努力营造的公平环境中,那份朴素的“好好生活”愿景,才能真正成为触手可及的、稳稳的幸福。 这,正是法治社会最坚实也最动人的底色。
来源:说法面对面 作者:许小军(湖南君杰律师事务所律师)
本文作者:
编辑:金柯
审核:xuxiaojun
监审:祁新辉
免责声明:艺海网为艺术类新闻资讯网站,旨在弘扬传播艺术繁荣发展,除标注本站稿件外,所有稿件均来自网络转载,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,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告知本站删除。
新闻热点
新闻爆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