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文化 > 艺术博览 > 正文

王献之的“临终绝笔”,已达“通神之境”,超越王羲之易如反掌

文章来源:书法网
字体:
发布时间:2024-01-24 20:47:54

 王献之的“临终绝笔”,已达“通神之境”,超越王羲之易如反掌

受到李世民弘扬“大王”,贬低“小王”的影响,后人鲜少关注王献之,认为他的字油滑纤弱,筋骨气力、艺术性远不及其父,实际上这一观点是错误的,例如王献之的“临终绝笔”——《地黄汤帖》,超越王羲之易如反掌。

此作写于东晋太元十一年(386年),全文共计44字,内容为:“新妇服地黄汤来,似减。眠食尚未佳。忧悬不去心。君等前所论事,想必及。谢生未还,可尔。进退不可解,吾当书问也。”

这段话乃一封书信,内容大概是,我的新妇在服用地黄汤之后,不适的症状明显减轻,但是睡眠、食欲依然不佳,心中颇为挂怀,我们之前讨论的事情,应该已有答案,谢生至今还未归来,究竟是何原因?

从内容来看,王献之十分关心妻子,还在忧虑她的身体状态,可谁曾此帖写完不久,王献之却与世长辞,着实让人唏嘘不已,卷中行笔肆意流传、圆转潇洒,一派从容随和之象,字字神采超逸。

在笔法上,王献之更改了魏晋惯用的内擫,融合一部分外拓势态,不少人对于内擫、外拓了解甚少,难以明白这一创举的重要性,内擫是笔势向内收敛,将主毫聚拢,笔画凝结于中心,呈现峻拔紧结之感。

而外拓与之相反,笔势变的放纵,形态舒展明朗,沈尹默认为“内擫是骨(骨气)胜之书,外拓是筋(筋力)胜之书”,内擫将气力凝聚在一起,尽显平整沉静之感,而外拓以筋力为主,潇洒自如,韵律感强烈。

元代袁裒曾在《总论书家》中记载曰:“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,故森严而有法度;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,故散朗而多姿”,由此可见,王献之、王羲之2人的审美观点、用笔习惯全都不同,内擫、外拓难以得到良好的融合。

从书法发展角度看,内擫使用过多,会造成刻板呆滞的情况,一味坚守外拓,会变的油滑虚浮,王羲之书法没有出现板滞问题,得益于他灵妙多变的运笔,王献之则自小练书法,形成扎实基本功,自然笔势不会流散。

然而古人没有问题,不表达后续发展依然顺利,为了消除潜在的隐患,王献之这件《地黄汤帖》将内擫与外拓融合,起始几字坚守规范,较为端庄平稳,融合几分楷书意态,采用了内擫笔法。

之后的“论”、“及”、“未”、“佳”等字,能明显看出外拓笔法,点画连转流美、顺势而为,十分随性自如,犹如江水一般,通达明朗,动感极为强烈,好似浑然天成,已达“通神之境”,艺术气息确实超越了王羲之。

可惜《地黄汤帖》真迹遗失,仅有唐人摹本传世,曾被宋内府、贾似道、文征明等人收藏,还记录于《淳化阁帖》、《大观帖》、《三希堂法帖》、《筠清馆法帖》等,1911年不慎流落日本,如今珍藏在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

您对王献之的《地黄汤帖》有何见解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
 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转载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,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告知本站删除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新闻热点

2022-10-14 11:23:29
2022-10-10 13:33:45
2022-10-10 13:21:43
2022-10-10 13:14:37
2022-10-10 18:55:05
2022-10-10 13:29:36